烟台苹果,再启“果业革命”大幕

日期:2020-03-30 15:30 来源: 访问次数:
字号:

有着一百四十多年种植历史、连续十一年创中国果业第一品牌的烟台苹果,又一次拉开“果业革命”的大幕——

直面产业发展“人老、树老、品种老”“用工高、消耗高、成本高”“国际、国内、其他水果市场挤压”等“三老”三高”“三压”等问题,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是烟台苹果继上世纪80年代末完成品种革命后,又一次刨根换种的品质革命,方向直指高质量发展。

重视力度实为空前。2019年9月,省委主要领导明确要求“我省苹果要改良、提质、增效,做优做强山东品牌”。我市成立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张术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任双组长,市委副书记吴承丙和副市长崔宗涛任副组长,四位市领导齐抓共管。

推进举措雷霆万钧。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召开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议,出台实施意见、制定产业规划,将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列为2020年“三重”工作重中之重事项来全力推进。

工作落实精准实施。烟台苹果八大主产区全面行动起来,以老龄果园改造、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改革传统栽培模式,集成创新现代集约轻简化栽培模式,以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带动产业涅槃升级。

看,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会战”已经打响。

力度空前  40万亩老果园改造正酣

推动烟台苹果产业转型升级,老龄果园更新改造、示范园区建设是核心任务。

我市确定以“市县镇村”四级示范园区建设为引领,主要按照伐老建新、高接换头、去大枝三种模式因地制宜进行改造,三年更新改造120万亩老龄低效果园,今年完成40万亩改造任务。

三月的烟台草木蔓发,正是老龄果园改造的好时节。连日来,市委领导以上率下,带头深入田间地头,察看改造进度,一线解决难题,全力推进老龄果园改造。

3月10日,市委书记张术平到栖霞市、蓬莱市和福山区,就春季农业生产、脱贫攻坚等进行调研,要求栖霞要在全市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落实好苗木、地块、资金,确保完成年度改造任务。

3月5日-6日,市委副书记吴承丙、副市长崔宗涛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分两组深入牟平、栖霞和莱阳等县市区,对老龄果园更新改造推进情况进行调研。

近期,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组建的8个调研抽查组分赴8个县市区,对老龄果园更新改造推进情况进行调研抽查,并将抽查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县市区委。

油锯声落处,一棵棵老果树应声倒下。挖掘机轰鸣里,一排排果树被连根拔起。连日来,在栖霞市西城镇蓬夼窑村,规模为200亩的伐老建新示范园正在加快建设中。西城镇按照统一土地整理、统一苗木购置、统一种植指导、自主经营管理的“三统一自”模式,推进全镇1.1万亩老劣果园的改造,目前已完成超过90%的改造面积。

“党委政府这么重视,改造力度这么大,还真没见过。”栖霞市松山街道邹家村党支部书记路振玉种了一辈子苹果,从没有遇到这么大规模的果园改造行动。村里700亩果园,今年要改造200亩。

不只是栖霞市,我市八大主要苹果产区都积极行动起来。在招远市金岭镇中华山村,一台台挖掘机正挥动着长臂平整土坡,该镇推动以专业合作社和企业为主体建设现代苹果示范园区;在蓬莱市登州街道掺驾疃村山坡上,村“两委”成员正全员上阵,将竹竿固定在石条上,为即将栽种的苹果树搭建支架;在龙口市苹果大镇石良镇,3个镇级示范园、1个百亩连片示范点的建设正全力推进中……

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老龄果园更新改造37万亩,占计划总数的93%。老龄果园改造正在向纵深推进。

迫在眉睫  产业做“减法”就是做“加法”

要砍掉老龄果树,不是件容易的事。果园改造有投入,果农还要经历三年无果的阵痛期。

但是,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等不得、慢不得。

“苹果果树是有寿命的,它的衰退期一般在25-30年间,经过30多年的发展,烟台苹果产业到了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关口,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晨光介绍。

上世纪80年代初,烟台在全市引进研发苹果新品种和新品系的基础上,各县市区均出台更新老果园规划,更新大国光、祝光、伏花皮等老化早熟品种,换上富士新品种。到1986年前后,全市200余万亩果园全部换种先进的富士系列。烟台苹果果价从每斤几毛钱涨到几块钱,并迅速占领高端市场,引领全国苹果产业发展。

如今,30多年过去了,曾为烟台苹果立下汗马功劳的富士系列果树,有的已经超期“服役”;着色差、上色慢、品质低的老品种淘汰更新进程缓慢;“老人无力种果”现象日益凸显;用工高、消耗高、成本高,拉低产品竞争力。

果树由小到大要剪枝,结好果得“下狠手”疏花疏果。懂得取舍之道的烟台果农,再一次做起产业“减法”——摒弃老劣果树,更新果树品种,革新栽植模式,为产业长远发展做“加法”。

“这三年少收入30万元左右,后三四年就赶回来了。”栖霞市杨础镇南林家村党支部书记李红玉算了一笔账。眼下,南林村正在改造230亩的老劣果园,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来组织实施。李红玉家的14亩老果园在改造范围内。他深有感触地说,老果园是不改不行了,村东有片500亩规模的现代化果园,机械化管理,成本低、果子好、价格高,与传统老果园的差别太明显了。“我们正在打造的示范园,将采用最新的立架栽培方式,准备新上维纳斯黄金、新红星、鲁丽等五个新品种,可不套袋、果子早熟,用新品种、新风味抢占中高端市场。” 李红玉说。

眼下,全市苹果主产区正以老龄果园改造、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改革传统乔化栽培模式,

集成创新省工省力、优质高效的现代集约轻简化栽培模式,以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带动产业涅槃升级。

再造新优势  由苹果大市转向苹果强市

推动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从总量的扩张向质量的提升、效益的增加转变,坚持市场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烟台苹果打造成世界一流苹果生产基地、中国苹果产业的科技创新引领者,叫响中国果业第一品牌,实现果业强、果香美、果农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洪军介绍。为此,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统筹推进“1+1+8”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

两个“1”,就是出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产业发展规划。2019年12月,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通过丰富政策供给,不断巩固扩大烟台苹果的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近日,我市又敲定了《烟台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为产业发展绘就了全局性、战略性、专业性、可操作性的蓝图。

“8”就是八项工作措施,分别为:老龄果园改造,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展示交易中心、文化博物馆,办好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提升品牌效应,开展全媒体宣传等推进举措。

目前,八项工作正稳步有序推进中。其中,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是建设山东省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已完成单位注册,内部框架设计、科研选题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大数据中心,已经出台建设方案,正在开展对政府、果农、经销商等服务性功能定位,加快建成国家级苹果产业数据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交易中心和文化博物馆,已经出台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主体,倒排工期,紧密推进。

实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保障要跟得上。我市充分开展市场化运作,以政府财政撬动社会资金,鼓励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投入力度空前。今年省市两级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共安排财政资金1.5亿多元。同时,放大财政资金投入效应,积极争取与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同推出“鲁担惠农贷—果树贷”融资帮扶产品。贷款额度为10—300万元,授信期限为3—5年,贷款利息在疫情期间省级财政贴息50%以上,各地积极性较好。如果推行顺利,可以在不给果农增加负担的同时,顺利完成老旧果园改造和苹果产业结构调整。

眼下,春分已过,天渐暖,万物悄然生长。在烟台280余万亩的果园里,勤劳的果农、合作社、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误农时抓管理,促改造,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全力推进烟台苹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春天。(烟台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