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个大棚,到百亿元产业集群

日期:2021-04-19 08:48 来源:
字号:

历史,往往经时间沉淀才更加清晰。
  32年前,地处寿光最西南角的三元朱村,在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下,建起17个小土棚。亲历者当时也不曾意识到,他们这一举动将开启中国农业的一场“绿色革命”。这是“寿光模式”最重要的起点。
  时间进入2021年,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以冬暖式大棚为代表的寿光蔬菜产业迈入“而立之年”。在新发展阶段,寿光蔬菜产业将以何而“立”?
  谋定而后动。今年,寿光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提质增效为方向,放大农业领先优势,由传统生产基地向综合服务基地转型,提升蔬菜全产业链竞争力。在产业链的前端,做好种业研发;在后端,培育特色蔬菜品牌;在中间种植环节,不断提升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
  “寿光模式”正从原来的蔬菜生产,向种苗、标准、研发、品牌和模式集成创新转型,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从“菜篮子”到“种子库”——
前端:打好
种业翻身仗

  今年30岁的寿光小伙王建文,5年前成立了山东鲜馥农业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利用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销售本地农产品。通过直播,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寿光果菜的品质。现在,公司每天销量保持在20万斤左右。
  1989年冬天,随着冬暖式蔬菜大棚试种成功,一根根顶花带刺的鲜黄瓜被摘下来,我国北方冬季不能生产新鲜蔬菜的历史从此终结。30多年来,越来越多寿光蔬菜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餐桌上,寿光成为全国的“菜篮子”。
  如今,寿光全市建有日光温室14.6万个,拱棚2.7万个,常年蔬菜种植面积60万亩,年产量450万吨,蔬菜产值110亿元。2020年,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评定为全国首批建设的50个优势产业集群之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随着寿光蔬菜大棚面积越来越大,“洋种子”开始纷纷进军寿光。到2010年前后,“洋种子”在寿光的市场占有率过半,这成为寿光蔬菜产业的痛点。
  为突出企业在蔬菜种业研发中的主体地位,2012年、2014年和2017年,寿光市政府连续出台3项蔬菜种业发展扶持政策,拿出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推动。2020年3月,寿光市又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蔬菜种业创新发展,扶持企业繁育加工推广,吸引蔬菜种业企业落户。
  今年55岁的刘树森是山东寿光三木种苗有限公司的负责人。2010年起,刘树森和技术团队全身心投入新品种研发。目前,企业主推的番茄、辣椒、西瓜、甜瓜等品种,具有高产、高抗等特点。2020年,企业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品种有35个。
  作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坚决扛起“打赢种业翻身仗”的使命和担当,以创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为带动,全面提升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华中农大等院校的战略合作,落地建设了国家蔬菜智能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种子检验寿光分中心、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等国字号平台,建设运营了全省首家果菜品种产权交易中心、每年定期举办中国(寿光)设施蔬菜品种展。
  目前,全市种子企业发展到400多家,自主研发蔬菜新品种140个,全市年繁育蔬菜种苗达17亿株。寿光全市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已由2010年的54%提升到70%以上。
从小农户到家庭农场——
中间:构建蔬菜生产
新型组织体系

  48岁的刘相勇,是寿光市田柳镇东青村人。他的大棚就在距离村子不到3里地的寿光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这个园区占地1500亩,建有160个高标准大棚,由寿光国资企业投资建设,2018年10月投入使用。目前,园区的100多个高标准大棚都租赁给周边农户经营。
  刘相勇在园区租赁了5个大棚。“如果自己建一个这样的大棚需要30多万元,现在一个大棚一年只需要3万元的租金就行。新大棚还配备了卷帘机、放风机、水肥一体机,日常管理用手机就能操作。”刘相勇专门注册了家庭农场,一年蔬菜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
  园区运营经理韩永琦介绍说,原来农户种菜,用种用肥不统一,管理技术有高有低,生产出来的菜质量参差不齐。现在园区种植的农户,都是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人员指导,还能统一对外销售,直接对接国内知名电商平台。采取“园区+农户”的种植方式,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
  随着农业人口老龄化加剧,“老人农业”成为不争的事实。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要回答“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寿光正在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构建新型组织体系,为这个问题提供“寿光答案”。
  目前,寿光全市已筛选出107家具有代表性、引领性的合作社,组建了市蔬菜合作社联合会,并在15个镇街分别成立分会,实施“联合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户和合作社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种植。同时,在金融支持、检验检测、区域公用品牌等方面,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对种植大户和返乡种菜的年轻人,开始常态化和定向化培训,推广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模式,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全市三分之一的蔬菜面积以家庭农场方式生产经营。
  农业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推广智能化、自动化的设备,用机器替代人工,也成为寿光蔬菜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寿光最初的几代大棚,全部靠人工操作,一个家庭只能管理一两个大棚。“现在只要点开手机App,随时能看到蔬菜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数据,还能用手机遥控卷帘、放风、浇水。”从2016年起,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大棚种植户崔江元开始用手机管理大棚。目前,寿光新建大棚中智能化设备应用率达80%。智慧化成为寿光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
  寿光的农业智慧化创新一直在路上。去年,寿光市洛城街道寨里村,一栋占地120多亩的温室投入使用。这栋温室由赵春江院士团队根据寿光地域特点,融合中国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和荷兰文洛式连栋温室的大空间优势打造而成,应用了120多项专利。授粉、整枝等环节开始尝试使用机器人操作。
从“寿光菜”到“品牌菜”——
后端:培育特色品牌
打通高端销售渠道

  文家街道的独根红韭菜、洛城街道的斟灌彩椒、古城街道的番茄、孙集街道的苦瓜、化龙镇的胡萝卜……在寿光,几乎每个镇街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依托丰富产品,目前寿光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达到17个,“三品”农产品320个。
  2019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潍坊配送分中心在寿光正式揭牌运营。去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潍坊农品展示交易中心在广州启动。这为“潍坊农品”和“寿光蔬菜”打通了进入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际市场的快速通道。
  品牌建设和打造离不开标准化。2018年7月,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在寿光揭牌成立。中心由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建立,是国内唯一的蔬菜质量标准方面的国家级平台。
  中心已经编制了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完成了山东区域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执行标准汇编,启动了118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工作。由该中心制定的日光温室番茄、黄瓜两项全产业链农业行业标准已由农业农村部批准发布。
  2019年,寿光成功注册“寿光蔬菜”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这是全国蔬菜产业唯一的集体商标。今年,寿光将大力实施“区域、企业、产品”三位一体农业品牌战略,依托蔬菜合作社联合会,尽快制定“寿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方案,全面升级“寿光蔬菜”品牌。同时,线上加强与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深度合作,线下在潍坊、济南、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寿光蔬菜”展示交易平台,让“寿光菜”成为“品牌菜”的代名词。(农村大众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