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铺”到了村民家门口

日期:2024-03-20 08:57 来源:烟台日报 访问次数:
字号:

我今年43岁了,自从村里建了这个针织厂,每天只要步行5分钟就能到厂里上班,既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拿到5000多块呢!”在海阳市辛安镇向阳村,像王淑红这样月均收入能达到4000-5000元的村民不在少数。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向阳村向洋针织厂时,机械运转声不绝于耳,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正熟练地生产,裁剪、熨烫、走线、装箱,身后的成品堆积如山。

“我们村有2000多人口,干针织的妇女就有400多人。”向阳村党支部书记王进山说,村里针织产业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辛安镇就是有名的“海织小镇”,家庭作坊式的“块状经济”,给当地群众快速带来了财富积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作坊式的“代工”模式逐渐出现了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工人们忙活了大半天,只能赚点针头线脑的小钱,大部分村民只能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

产业连着就业,是稳定群众收入的重要支撑。如今,向洋针织厂在原老厂房基础上拔地而起,以代加工制作服装为主,集裁剪、机针、包装、仓储、运输为一体,在为村民增收的同时,还壮大了集体经济。2023年,针织厂毛利超过200万元。

在核电园区三甲村,种植户严冬宝的草莓大棚生意也十分红火。一年能有多少收入?严冬宝摊开手掌,脸上带着腼腆,“六万!现在我们两口子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也不用孩子操心了。今年孩子回来过年,他说每年村子都变个样,越来越好了。”

在连片的草莓和西红柿大棚北边,生姜种植作为村里的特色产业,目前已种植了50余亩,鲜姜也远销全国各地。据三甲村党支部书记严鲁阳介绍,三甲村打造出以“村党组织牵头、村专业合作社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的生姜全产业链托管种植新模式。“按每亩地产出15000斤计算,鲜姜出售能收入40多万元。”严鲁阳说。

和三甲村生姜种植全产业链模式类似,同区的寨前村以一条牡蛎产业链,串起了万千小农户。通过加大对牡蛎良种选育、养殖装备等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寨前村逐渐形成了“牡蛎养殖—生产加工—资源利用”的全产业链条。目前,寨前村共有养殖大户30余家,养殖规模达到100万笼以上,按照市场价每笼150元计算,年产值稳定在1.5亿元以上,同时可以带动周边村500余人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多年来,海阳各地立足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引导当地群众“家门口”就业创业,铺就一条“家门口”的致富路。数据显示,2023年海阳市新增城镇就业近4000人,全年举办“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等系列招聘活动136场次,发布就业岗位24000余个,4191名城乡公益性岗位人员全部上岗,有效促进了城乡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发展特色产业,让农产品“走南闯北”销往全国;借助电商直播拓展销路,足不出户就能打开市场……在海阳各村镇,不止严冬宝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探索电商、特色产业等融合发展新路径,在家门口捧上了“金饭碗”。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