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农科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新品种转让“接二连三”

日期:2024-07-10 08:28 来源:水母网 访问次数:
字号:

6月25日,由烟台市农科院选育的“香妃”“樱妃”大樱桃新品种转让给山东大有谷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标志着烟台大樱桃种业创新取得了突破。

7月3日,“烟农919”小麦新品种实现转让。这是近两个月来,烟台市农科院转让的第6个作物新品种。近期的转让涵盖了花卉、大樱桃、小麦等领域,推动烟台种业不断实现新突破。

接连不断的“突破”,见证了一场生动的改革实践。近年来,市农科院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农业科技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

“以前我们选育出新品种后,会拿去评奖、评职称、完成项目,根本没想过这些果树品种还能拿到品种权。”市农科院正高级农艺师李延菊说。

不知转、不会转、不能转,折射出科研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受陈旧观念、思维定势的束缚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市农科院的业务比较传统,存在条块分割、市场导向不明确、科研和产业衔接不畅通等问题,“身体已进入新时代,思想还停在过去时”。

反观国际国内,现代科技风起云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改变了传统农业的面貌。

面对滚滚向前的农业发展大势,早改革早受益,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就等死。

翻看66年的发展史,市农科院选育出的“蚰包麦”,在黄淮麦区首次突破500公斤/亩,开创了我国小麦高产育种的先河;他们的“快中子诱发甘薯下胚轴不定芽突变育种方法”,解决了半个世纪以来无性繁殖易形成嵌合体的世界性难题;他们选育的“烟单十四号”玉米单交种,开创我国紧凑型玉米先河……他们也曾陷入发展低谷,有过兴办胶辊厂、建筑队的尝试,也面临过“大豆专家卖豆芽”的尴尬。但他们总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工作思路,靠着改革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开辟了新空间,打开了新局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不能总是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裹足不前。”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刘民晓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破除思想障碍,才能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市农科院启动改革,动员大家聚焦主责主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通过不断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提供农业技术服务与培训,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面向国家需要,面向人民要求,面向市场需求——在反复的、全员的大讨论中,大家的眼界逐渐打开,视野逐渐开阔。

在破立之间激发创新活力

改革有破有立。对市农科院而言,就是要在破除思想观念束缚、利益固化藩篱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前实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

“人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创新因素,我们的制度设计就要着眼于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市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郭绪良说。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科研导向。市农科院修订岗位目标责任制分类考核办法,厘清并明确科研岗位、科研辅助岗位、行政管理岗位的岗位职责和考核指标,让全体干部职工有了清晰明确的奋斗目标, 科研人员可以心无旁骛、潜心钻研。

针对事业单位职称评审中普遍存在的“论资历、看年限、排辈分”问题,市农科院出台农业系列职称申报推荐办法,首次将量化赋值应用到职称评审推荐中,打破“论资排辈”传统,形成“干事比成绩、工作比奉献”良好生态。

面对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固化”问题,市农科院出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办法,取竞聘人员近一个聘期内量化赋值得分,辅以民主推荐结果进行综合量化,打破职称聘任“能上不能下”困境。在近两轮的换聘工作中,共有169人升聘、9人降聘,“能上能下”成为常态。

为更好推动“科研对接产业、成果对接市场”,市农科院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管理办法,提高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人员奖励部分占转让开发额度的70%,让科研人员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截至2023年底,“烟薯25”第一育种人已累计分配238.77万元,“烟农1212”第一育种人已分配近百万元。

制度体系能否落实落地,关键看执行。市农科院打造出“3+3”管理监督规范化平台,将评价考核体系、分配激励体系全部集成到工作流上、大数据库中,数据公开透明,环节公正规范,一切都在阳光下运行。

破立之间,好风正劲。“以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现在是百舸争流、你追我赶,全院创新创业创造氛围浓厚。”郭绪良说。

以改革动能提升发展势能

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制度框架的基本确立,全院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改革释放的“动能”正在转化为发展的“势能”。

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随着多项政策相继出台,科研人员热情高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看着别人都在进步,有了一种能力不足的危机感,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市农科院畜牧所畜牧师秦明说,趁着院里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博士后研究的东风,他与山东农业大学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加强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交流,借助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产业思维。

科研能力大幅提高。全院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SCI论文由2016年的0篇增加到2023年的13篇,专利取得数量由2项增加到13项,品种权保护由1项增加到31项,省科技进步奖由2019年的0项增加到4项。论文发表数量、专利标准申请数量、品种审(认)定数量、品种权保护、转让数额在地市级农科院中均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2019年到2023年,全院年度技术服务合同金额翻了三番。2023年,市农科院获批烟台市技术转移服务备案机构,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69份,到账总金额1200多万元。“最大的好处,就是科研人员离市场更近了,能够直接触摸到产业痛点、企业难点,从而使育种目标更明确、更精准。”市农科院对外合作处副处长王新语说,下一步,将继续探索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畅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学科融合进一步深化。小麦生物育种团队的研究方向涵盖了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系统进化、基因发掘与功能验证、基因编辑、微生物、试验用高精度农机研发等多个领域。“团队聚焦生物育种和育种加速技术的研发,成员在明确的分工下各司其职,各自专长相辅相成,融合效果显著。”市农科院小麦北育中心负责人孙晓辉说。

“回顾这些年的工作,改革的关键一招作用充分彰显。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刘民晓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